1945年8月15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被日寇侵占蹂躏14年的东北地区也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尽管国民党当局从1931年弃守东北开始,未向这里派遣一兵一卒,也未领导任何一场战斗,但其并不打算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重工业发达、铁路网密集的东北地区拱手交给中共方面。
抗战胜利后,熊式辉主政东北
为了将东北这块宝地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时防止以前的东北军势力死灰复燃,成为新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从一开始就下了血本,将其嫡系中央军中最精锐的一支武装——征战滇缅战场的远征军,直接从越南、缅甸海运至东北,并任命其爱将、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全面负责东北部队的军事指挥。
展开剩余76%不过,杜聿明毕竟仅仅是个中将,指挥作战尚可,掌握东北军政大权则显得资历不足。因此,蒋介石委派其亲信、政学系首领、国民党中央设计局局长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主任一职,执掌整个东北的军政大权,并向其面授机宜,“毋使尽用前汉卿(少帅张学良)旧人,免得将来指挥不灵”。
强压地头蛇,上下人心离散
作为北伐时期就投靠蒋介石的老班底,熊式辉毫无保留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对东北籍人士能不用就不用,在各省市任命的行政主官,基本都是从关内带来,这些人一来不熟悉当地情况,二来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穷怕了,上任伊始就打着没收日伪“逆产”的旗号肆意盘剥,大捞特捞,搞得内部民怨沸腾、人心离散。
东北官场的乱象,最初完全被战场上的胜利所掩盖。杜聿明所率领的远征军旧部不愧是精锐,尤其是新1军、新6军两支劲旅,由美军一手训练装备而成,深得美械装备的精髓,初上战场就锐不可当,迅速将战线从沈阳城下推进到松花江畔。但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毕竟民心所向,在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略相持阶段后,逐渐扭转了颓势。
参谋总长继任,大肆扩军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短短1个半月内共歼敌8万余人,收复城镇36座,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控制铁路线1250余公里。连番惨败后,国民党方面不得不临阵换将,为了彰显扭转东北局面的决心,8月22日,参谋总长陈诚正式兼任东北行辕主任。陈诚走马上任后,立即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六个月恢复东北优势,收复一切失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诚一方面积极整编军队,将东北境内的正规军编为4个兵团,并将地方保安团编为11个暂编师补充部队,使得麾下总兵力增至50余万人。但陈诚作为中央军“土木系”的建立者,排斥异己、吞并杂牌的名声早就人尽皆知;此番整军期间也是不忘壮大“土木系”势力,任人唯亲,凡与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一律裁撤。
连续两次攻势,丧师失地
刚刚在四平保卫战立下大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第71军军长陈明仁,仅仅因为用粮食包修工事就受到撤职查办处分,被赶出了东北。在攻打南满中颇为出力的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也都被免了职。大量保安团甚至原伪军部队的加入,大批军中悍将遭到排挤打压,使得东北国民党军战力不增反减。
1947年9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再次发动秋季攻势,两个月内歼敌69000万人,迫使敌人退缩在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吉林等仅占东北总面积14%的34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随后的冬季攻势,又连续攻克和收复四平、辽阳、鞍山、吉林、营口、黑山等18座城市,歼敌156000人,将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区域。
卫立煌被迫上任,苦撑危局
局面到了如此地步,陈诚再也无法继续支撑下去,国民党内部也频频爆发出“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呼声。1948年1月17日,刚刚从欧洲考察归国的陆军副总司令卫立煌被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而陈诚则以身体有病为由逃离了东北这一是非之地。
但卫立煌走马上任完全是被迫的,临行前,他所有的老部下都反对其赴任东北,其夫人也是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劝阻。卫本人也是再三婉拒,最后蒋介石甚至表示“即使东北丢失,也不用你负任何责任”,他才勉强上任。
发布于:天津市